

Elijah
本科:985/211理工院校
硕士:香港top3双硕士
现任头部PE投资经理
今天局长拉来了我们的导师Elijah(连名字都这么神奇,可以叫他小E老师
他是一个非常好玩的理工科学霸,拿了港三所工科和金融两个硕士学位,实习覆盖投行、研究所、信托和私募...经历过于丰富。
无论是香港留学申请、理工转商科,还是海归金融求职,Elijah可以一对一给你解答(这是什么神仙机会!)

不喜欢本专业也不要怀疑人生
原以为Elijah是那种从一开始就瞄准了目标的传奇学长,结果他也曾很迷茫,可以说非常接地气。
“我本科的学校算是纯工科类型,文商类的课基本没有,有也没那么好,对于商科非常缺乏认知。
也不喜欢本专业,相对比较枯燥,但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,思维和眼界决定了我无法认清要怎么做。
那我不如先去一个跟本科专业相关的工程类,但又偏向管理,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,去跟各个学科的人接触,看看未来到底想做什么。”

Elijah的直男摄影
“每个人想法不一样,有的人觉得自己要有工匠精神。但是做工匠和艺术家不一样,做将军和元帅不一样,一个追求技术,一个追求战略上的东西。”
大学找不到方向很正常,但一定不能停滞不前。

非常爱聊天的工科男
并不是每个理工男都沉默寡言,埋头科研。Elijah就非常喜欢跟人聊天,而且金句频出,随手记录都能成经典语录了。
“大学为什么叫university?universe是宇宙的意思,是希望大学像宇宙中一样群星璀璨。”

“香港的大学允许你有一定的diversity,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平台。平时会举办沙龙,讨论case,我也能选商学院的课程,还有学长学姐们的微信群。”
直接听得我蠢蠢欲动,想去香港留学了。
既然Elijah老师都这么说了,大家出去留学也别只顾着浪,好好利用学校资源和人脉非常有用,而且社交也是一门学问没错了。

看剧看成金融才子
一般人看剧可能是下课后躺在寝室的肥宅快乐时光,我们Elijah就不一样了,他通过看剧找到了人生方向。
当然看的剧也很与众不同,给大家感受一下:

十集大型纪录片《华尔街》,是中央电视台首次采用高清格式倾力制作的金融类特别节目。
“在探索过程中,我就看了一些资料和书籍,其中包括一部纪录片《华尔街》,直接激发了我对金融行业的好奇。”
Elijah特别兴奋地给我讲了遍故事概况,我听得云里雾里...

“里面讲美国工业革命之后,J.P. Morgan成立了摩根信托,先是垄断了美国的铁路工业,然后投资了新兴产业。爱迪生通用能做大做强,成立的初期就是资本的助推。这就是金融资本对产业反哺的一个体现...
又通过一系列操作把爱迪生除名,有了现在的通用公司....这说明资本还能操纵产业...”
局长突然觉得平时也要多看看电视剧央视爸爸的纪录片,没准也会有新的人生感悟。

来瞻仰一下Elijah学长的灵魂导师摩根爸爸
这还没啥,Elijah随后展开了长篇大论(充满了工科生的缜密逻辑...
“资本运作分为投资和融资,投资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,一级市场是股权类投资,二级市场是股票和债券类投资。什么是融资?银行贷款给企业...@#¥*&...
(金融人的职业病又犯了...)
我艰难地整理了下来?

看来大家追剧刷微博也不要忘了思考人生。

理论和实践怎么平衡
本以为学霸会来高谈阔论一下读书的必要性,想不到他说“书本上的东西最多只能帮你了解其中一个点,甚至不能帮你构建完整的框架。”
很多人寄希望于书本,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。他们以前从书本上了解物理模型、公式、工程case,所以认为学金融也要先看书。
看完以后知道了model,但并不了解投行在资本市场的位置、国内外投行的差异,还有私募和投行的关系、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勾连...
这些东西一方面需要实践,另一方面要去找懂的人、更早入行的人去交流。”(果然是聊天型选手)

Elijah用一年多的时间一共刷了5段实习,券商投行和研究所,信托和基金等领域...马上就能集齐七龙珠召唤神龙了。

每段实习短的有两个月,长的有五个月,也不算特别零散。
他还给了一个实习小技巧:
香港属于英式教学思路,课程很紧凑,但可以选择性地调整时间。尽可能把课放在周末和周中晚上,白天有3-4天实习,尽量保证实习上课两不误。

局长帮大家划重点就是:
构建起自己的体系,这个行业都有什么,未来自己能做什么,通过实习再加深理解。而不是蹦出来一个词,你觉得很高大上就要去做。
沟通和交流让你了解整个框架,书本和学习让你了解专业性的知识,都非常必要。
最后,Elijah给我安利了一波香港留学
“当时我也能用第一个硕士学位申请英美同水平的学校,还是留在了香港。虽然今年遇到一些风波,但恰恰是申请的好时机。”
对于想进金融的同学来说,香港绝对是积累实习经验、掌握专业知识的绝佳选择。

要找Elijah可以找局长!
在线撩学长
推荐阅读
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