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局长醒来,朋友圈就被追星女孩们轰炸了,微博瞬间热搜沸腾。原来是吴亦凡找到了他的宽面,太羡慕了。

饭圈男神被人抱走了,没关系,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优质的单身学长,等着被你发现!
局长前几天给大家介绍了一位非常硬核的师兄?我是如何翘课回国,实习一年拿下投行offer。今天又拉来了一位很任性的学长。
别人都说,在学生时代要深耕某一细分领域,拥有明确的职业道路,大量积累工作知识和实践技能。但是,站着说话不腰疼,哪儿那么容易呀!
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喜爱的、适合的和想要的究竟是什么,迷茫纠结,人云亦云。
在咨询实习了两个月,又觉得金融投行不错;干了几天互联网产品,又突然想转行快消。(听起来有点夸张,但这是常有的事)

当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时,已经面临秋招大敌,为时已晚。那么,此前的种种经历,都成了多余吗?付出了宝贵时光,都成了浪费吗?
答案当然是:不!学长用亲身经历向大家证明,试错是发现自己的必经之路,你走过的山川湖海都参与了你的未来。
我们先来看一眼学长金光闪闪的简历:
-
教育背景:
本科:国内TOP2国际关系专业
硕士:英国TOP2不动产金融专业
-
科研经历:论文多次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网站和智库
-
实习经历:社科院实习暑期研究助理;某top猎头咨询公司暑期PTA;某私募基金实习;某国内top投行实习;
-
社团活动:本科学校两个社团的社长
这一看就是完全没闲着,越优秀越爱折腾
“做了好几份实习,发现自己都不喜欢,怎么办?”
我是从纯文科转到金融的,从大一到大四每年寒暑假都在不断试错。绕了很大一个圈子,走了不少弯路,才来到自己喜欢的领域。
大一在社科院做暑期研究助理,跟商科完全不沾边。主要工作是参与国家课题项目,了解一个国家做调查的漫长过程,结果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个类型的工作。
大二通过校友资源,进入某top猎头咨询公司进行暑期实习。一共两个半月,前一个月base国内,后一个半月被派往伦敦总部的私募组。
得到外派的机会已经非常幸运,能从咨询接触到金融更加难得,这甚至直接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。在私募组的日子,我意识到金融市场的严谨性和延展性,每天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推着我快速学习。

后来我顺理成章地拿下某私募基金的实习,完成了从文到商的转变。
在这期间我掌握了怎样分析产业链上下游情况,怎么使用DCF模型进行估值等。实践出真知,能明白书本上的理论到底怎么回事,跟我在伦敦接触的业务还是有所不同。
大三暑期突发奇想申请了国内某top投行,实习了一个半月,了解了并购收购模型、行研报告和商业计划书的撰写。然而,经过这次尝试,我发现个人的兴趣点并不在此(摊手)。
最后历经“千辛万苦”,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——股权投资。其实此前的经历也没有白费,因为所有过往的努力终将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有所体现。
02
可以分享一下当时秋招的过程吗?
这就要感谢前面一大堆的试错经历了,正是有了这些弯弯绕绕,我才能在求职季明确职业方向,目标坚定地只投了PE类公司。
经过10轮面试,面试官可能比较认可我的行业研究潜力,机缘巧合被推荐到战略发展部面试,又经历了2轮比较tough的面试。所以除了给自己安排,有时也是缘分在作怪。
时长大概2个半小时,面试官3人进行交叉面试,为了考验求职者的岗位契合度,包括是否足够聪明、思考问题的逻辑思路、思维跳跃性、承压能力、应变能力、与公司文化的契合度等。
会问到简历上很小的细节,要求你快速作答,思维和口语几乎要达到同步,因此英语也要极其过硬。
03
选择offer有什么建议吗?
我个人的逻辑是:平台>行业>业务部门>城市>是否有明确的晋升路径>薪酬。其实,一家公司也是一所好的大学。
求职是一个充满自我怀疑、不断自我推翻的过程,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。大家要佛系求稳一点,心态要摆正。压力和包袱是有,但鱼与熊掌也不可得兼嘛。
另外,秋招面前,一视同仁。所有人都一样,即使是名校出身,哪怕是海外归来,也会碰壁被拒,也会眼高手低、心高气傲,最后产生心理落差,开始怀疑人生。
这时,比的是你的与众不同和能力积淀,正是来自于你前期的试错与认知。所以我还是鼓励大家在最初想到什么就去做,找到兴趣所在。
拿到offer以后,一切并没有结束,只是一个新的开始!
评论 (0)